2H312031《二建机电》焊接工艺的选择与评定

2H312030机电工程焊接技术

2H312031焊接工艺的选择与评定

9.后热及焊后热处理
(1)后热
1)焊接后立即对焊件的全部(或局部)进行加热或保温,使其缓冷的工艺措施,不等于焊后热处理。
2)有延迟裂纹倾向的钢材、一般都要求焊后及时热处理,以防止延迟裂纹的产生,若不能及时热处理,则应在焊后立即后热 200℃~350℃保温缓冷。
3)后热即可减小焊缝中氢的影响,降低焊接残余应力,避免焊接接头中出现马氏体组织,从而防止氢致裂纹的产生。

【补充】
马氏体(martensite)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,除此之外,还有奥氏体、珠光体等组织。任何成分的碳钢加热到临界温度以上时,可以获得奥氏体组织。以不同方式冷却,会转变为珠光体组织、马氏体组织等。钢中不同组织的比体积是不同的。马氏体比体积最大,奥氏体的比体积最小,珠光体居中。因此奥氏体向马氏体转变时,必然伴随体积膨胀而产生内应力,马氏体中含碳量越高,产生内应力越大,是焊接裂纹出现的原因之一。
(2)焊后热处理
1)为改善焊接接头的焊后组织和性能或消除残余应力而进行的热处理。例如:非合金钢管道壁厚大于19mm时,焊后应进行消除应力热处理。
2)焊后热处理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或相关施工标准、规范、焊接工艺报告。
3)有焊后消除应力热处理要求的压力容器,经挖补修理后,应当根据补焊深度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消除应力处理。

(二)材料可焊性
2.各种材料焊接工艺分析
(1)非合金钢
含碳量的多少决定了非合金钢的可焊性。随着碳量增加,大大增加焊接的裂纹倾向,所以,含碳量大于0.25%的钢材不应用于制造锅炉、压力容器的承压元件。
(2)合金钢
1)合金元素大部分也不利于焊接,但影响程度一般比碳小的多。
2)不锈钢焊接工艺的难度是:不锈钢材料热敏感性较强,在 450~850℃温区内停留时间稍长,焊缝及热影响区耐腐蚀性能严重下降;容易发生热裂纹;保护不良,高温氧化严重;膨胀系数大,产生较大的焊接变形。
(3)有色金属
1)铝及铝合金的导热系数大,要求焊接时必须采用大功率或能量集中的焊接电源。
2)铜及铜合金比铝及铝合金的导热系数更大,必须采用能量集中的强热源。
3)钛及钛合金熔点高、散热性差,热容量小,电阻系数大,与钢、铝、铜的焊接相比,焊接熔池大,高温停留时间长、冷却速度慢。因此,其焊接过程熔池区区域和焊接接头的背面需要保护,焊后正在冷却中的焊接接头正面也要保护。
4)镍及镍合金具有较高的热裂纹敏感性,焊接时主要问题是热裂纹;其次是由于其液态金属流动性和湿润性差,穿透力小,熔深浅,容易产生未焊透、夹渣、未融合等缺陷。
5)锆及锆合金和钛及钛合金相比,焊接工艺接近,但具有更强的活性特点,对焊接区的保护要求更高,焊接措施更严。

(三)焊接工艺选择
1.确定焊接方法
(1)常用焊接方法
焊条电弧焊(SMAW)
(1)优点:焊缝质量好,焊接过程对焊工操作技能依赖低;生产效率高,最高焊速可达60-150m/h;劳动
条件好,无弧光敷设。
(2)缺点:只能适应水平面俯面焊接;难以焊接铝、钛等氧化性强的金属及其合金;只适于长焊缝焊接。
电渣焊是利用电流通过液体熔渣所产生的电阻热进行焊接能方法。适用于垂直位置的厚板(30mm-400mm)的拼接焊接,且无角形变。在焊接原理方面,类似于普通熔化极气体保护焊,而在焊缝成形和机械系统方面又类似于电渣焊。焊接的板材厚度在 12~80mm最适宜。如大于  80mm时,难获得充分良好的保护效果,导致焊缝中产生气孔,熔深不均匀和未焊透。

圆柱头焊钉
先将螺柱一端与板件(或管件)表面接触,通电引弧,待接触面熔化后,给螺柱一定压力完成焊接。最后
去掉瓷环,完成焊接。

相关文章